?2022年山東中醫(yī)藥大學專升本中醫(yī)基礎理論考試大綱
摘要:山東中醫(yī)藥大學2022年專升本中醫(yī)基礎理論考試大綱已經發(fā)布了,想要報考專升本考試的學生可以看一下考試大綱,了解相關的考試信息。具體請見下文。
2022年山東中醫(yī)藥大學專升本中醫(yī)基礎理論考試大綱
要求學生能夠掌握中醫(yī)學的哲學基礎、中醫(yī)學對正常人體的認識、對疾病的認識 以及養(yǎng)生與治療的基本原則, 全面而系統(tǒng)地掌握中醫(yī)學的基礎理論, 形成中醫(yī)學的思 維方法, 為今后學習中醫(yī)診斷學、中藥學、方劑學以及中醫(yī)臨床各科打好基礎, 滿足 進入本科院校繼續(xù)學習的基本要求。具體內容與要求如下:
一、緒論
(一)中醫(yī)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(fā)展
1.了解中醫(yī)學、中醫(yī)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概念。
2.了解中醫(yī)學的學科屬性。
3.了解中醫(yī)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條件。
4.掌握四大經典的成書年代、作者及主要學術內容。
5. 掌握中醫(yī)學理論體系發(fā)展不同歷史時期的代表醫(yī)家、 代表作及主要學術內容。
(二)中醫(yī)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
1.掌握整體觀念的概念。
2.掌握人是一個有機整體:生理功能的整體性(五臟一體觀,形神一體觀,精 氣神一體觀);病機變化的整體性;診斷防治的整體性;養(yǎng)生康復的整體性。
3.理解人與自然、社會環(huán)境的統(tǒng)一性:自然(社會)環(huán)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; 自然(社會)環(huán)境對人體疾病的影響;自然(社會)環(huán)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。
4.掌握辨證論治的概念。
5.掌握病、證、癥的基本概念。
6.理解辨證與論治的概念及其關系。
7.掌握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的概念。
8.理解辨證與辨病相結合。
(三) 《中醫(yī)基礎理論》課程的主要內容 了解中醫(yī)基礎理論課程的主要內容
二、中醫(yī)學的哲學基礎
(一)氣一元論
1.掌握氣一元論的概念。
2.了解氣概念的形成。
3.理解氣一元論的基本內容:氣是物質;氣是萬物的本原;氣的運動是萬物變 化的根源;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系的中介。
4.了解氣一元論在中醫(yī)學中的應用:構建天人合一的整體觀;闡釋人體生命活 動;解釋人體疾病變化;指導疾病的診治。
(二)陰陽學說
1.掌握陰陽的基本概念。
2.掌握陰陽的特征:普遍性;關聯性;規(guī)定性;相對性。
3.理解事物陰陽屬性的歸類。
4.了解陰陽概念的源流。
5.掌握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:陰陽交感.陰陽互藏.陰陽對立制約.陰陽互根 互用.陰陽消長.陰陽轉化.陰陽自和。
6.了解陰陽學說在中醫(yī)學中的應用:說明人體組織結構;概括人體生理功能; 闡釋人體疾病變化;應用疾病診斷;指導疾病防治。
(三)五行學說
1.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。
2.了解五行概念的源流。
3.掌握五行的特性:木曰曲直;火曰炎上;土爰稼穡;金曰從革;水曰潤下。
4.掌握事物和現象的五行歸類:歸類的依據、方法和結果(構成五行系統(tǒng))。
5.掌握五行相生的概念、次序;母子關系。
6.掌握五行相克的概念、次序;所勝與所不勝關系。
7.理解五行制化的概念、規(guī)律和意義
8.掌握五行相乘與相侮各自的概念、次序、形成原因和相互關系。
9.理解五行的母子相及:母病及子;子病及母。
10. 了解五行學說在中醫(yī)學中的應用: 構建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(tǒng); 說明五臟功能 及其關系;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;應用疾病診斷;指導疾病防治。
三、藏象
(一)概述
1.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。
2.理解藏象學說的概念及其形成基礎。
3.理解藏象學說的主要特點。
4.掌握臟腑分類及各自生理特點。
(二)五臟
1.掌握五臟的概念及其生理特點。
2.掌握心的生理功能:心主血脈;心主神明。
3.理解心的生理特性:心主通明;心火宜降。
4.理解心的系統(tǒng)聯系:心藏神;心在志為喜;心在體合脈;心其華在面;心在 竅為舌;心在液為汗;心應夏。
5.掌握肺的生理功能:肺主氣司呼吸;肺通調水道;肺朝百脈,主治節(jié)。
6.掌握肺的生理特性:肺氣宣發(fā)肅降。
7.理解肺的生理特性:肺為華蓋;肺為嬌臟。
8.理解肺的系統(tǒng)聯系:肺藏魄;肺在志為憂(悲);肺在體合皮;肺其華在毛; 肺在竅為鼻;肺在液為涕;肺應秋。
9.掌握脾的生理功能:脾主運化;脾主統(tǒng)血。
10.掌握脾的生理特性:脾氣宜升,包括升清和升舉內臟;脾喜燥惡濕。
11. 理解脾的系統(tǒng)聯系: 脾藏意; 脾在志為思; 脾在體合肉, 主四肢; 脾在竅為 口,其華在唇;脾在液為涎;脾應長夏與脾主四時。
12.掌握肝的生理功能:肝主疏泄;肝主藏血。
13.理解肝的生理特性:肝主升發(fā);肝喜條達而惡抑郁;肝為剛臟。
14. 理解肝的系統(tǒng)聯系: 肝藏魂; 肝在志為怒; 肝在體為筋; 肝其華在爪; 肝在 竅為目;肝在液為淚;肝應出春。
15.掌握腎的生理功能:腎主藏精;腎主水;腎主納氣。
16.理解腎的生理特性:腎主蟄藏;腎水宜升;腎惡燥。
17.理解腎的系統(tǒng)聯系:腎藏志;腎在志為恐;腎在體合骨榮齒;腎其華在發(fā); 腎在竅為耳及二陰;腎在液為唾;腎應冬。
(三)六腑
1.掌握六腑的概念及其生理特點。
2.掌握膽的生理功能:膽貯藏和排泄膽汁;膽主決斷。
4.掌握胃的生理功能:胃主受納水谷;胃主腐熟水谷。
5.掌握胃的生理特性:胃主通降;胃喜潤惡燥。
6.掌握小腸的生理功能:小腸主受盛化物;小腸主泌別清濁;小腸主液。
7.掌握大腸的生理功能:大腸主傳化糟粕;大腸主津。
8.掌握膀胱的生理功能:膀胱貯藏和排泄尿液;膀胱匯聚水液。
9.掌握六腑三焦的生理功能:運行水液;通行元氣。
10.掌握部位三焦的生理功能特點: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。
11.了解辨證三焦。
(四)奇恒之府
1.理解腦的生理功能:主宰生命活動;主宰精神活動;主感覺運動。
2.掌握髓的生理功能:充養(yǎng)腦髓;滋養(yǎng)骨髓;化生血液。
3.掌握女子胞的生理功能:主持月經;孕育胎兒。
4.理解女子胞與臟腑.經脈關系。
(五)臟腑之間的關系
1.掌握心與肺的生理關系:氣與血的關系。
2.掌握心與脾的生理關系:血的生成;血的運行。
3.掌握心與肝的生理關系:血液運行;精神情志。
4.掌握心與腎的生理關系:水火既濟;精神互用;君相安位。
5.掌握肺與脾的生理關系:氣的生成;津液代謝。
6.掌握肺與肝的生理關系:氣機升降。
7.掌握肺與腎的生理關系:呼吸運動;津液代謝;陰陽互資。
8.掌握肝與脾的生理關系:疏泄與運化互用;藏血與統(tǒng)血協(xié)調。
9.掌握肝與腎的生理關系:精血同源;藏泄互用;陰陽互資互制。
10.掌握脾與腎的生理關系:先天后天相互資生;津液代謝。
11.理解臟與臟之間的病理關系。
12.了解腑與腑之間的關系
13. 掌握心與小腸的生理關系: 心經與小腸經表里絡屬; 心主血脈與小腸化物相 關。
14. 掌握肺與大腸的生理關系: 肺經與大腸經表里絡屬; 肺氣肅降與大腸傳導相 關。
15. 掌握脾與胃的生理關系: 脾經與胃經表里絡屬; 水谷納運協(xié)調; 氣機升降相 因;陰陽燥濕相濟。
16.掌握肝與膽的生理關系:肝經與膽經表里絡屬;同司疏泄;共主勇怯。
17. 掌握腎與膀胱的生理關系: 腎經與膀胱經表里絡屬; 共主尿液的生成與排泄。
18.理解臟與腑的病理影響。
19.了解五臟與奇恒之腑的關系
四、精氣血津液神
(一)精
1.掌握人體之精的基本概念。
2.理解人體之精的生成.貯藏與排泄。
3.掌握人體之精的功能:繁衍生命;生長發(fā)育;濡養(yǎng)作用;化生氣血;化神作用;抗邪作用。
(二)氣
1.掌握人體之氣的基本概念。
2. 理解人體之氣的生成: 物質基礎(先天之精氣. 后天水谷精氣合自然界清氣);相關臟腑(腎為生氣之根,脾胃為生氣之源,肺為生氣之主)。
3.掌握氣機與氣化的概念。
4.掌握人體之氣的功能:推動作用;溫煦作用;防御作用;固攝作用;中介作用。
5.了解人體之氣的分類。
6.掌握元氣的概念.生成與分布.生理功能。
7.掌握宗氣的概念.生成與分布.生理功能。
8.掌握營氣的概念.生成與分布.生理功能。
9.掌握衛(wèi)氣的概念.生成與分布.生理功能。
10.理解營氣與衛(wèi)氣的關系。
(三)血
1.掌握血的基本概念。
2. 理解血的生成: 物質基礎(水谷之精; 腎精. 髓); 相關臟腑(脾胃. 腎肝. 心、肺)
3.理解影響血運行的因素及相關臟腑。
4.掌握血的功能:濡養(yǎng)作用;化神作用。
(四)津液
1.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。
2.理解津液的生成、輸布與排泄。
3.掌握津液的功能:滋潤濡養(yǎng);充養(yǎng)血脈。
(五)神
1.掌握神的基本概念。
2.了解神的生成、功能和分類。
(六)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關系
1. 掌握氣與血的關系: 氣為血之帥(氣能生血、行血、攝血); 血為氣之母(血 能載氣,血能養(yǎng)氣)。
2.掌握氣與津液的關系:氣能生津;氣能行津;氣能攝津;津能載氣,津能生 氣。
3.掌握精血津液之間的關系:精血同源;津血同源。
4.理解精氣神之間的關系:精氣相關;精神互用;神氣互生。
五、經絡
(一)概述
1.掌握經絡的概念。
2.掌握經絡系統(tǒng)的組成。
3.了解經絡系統(tǒng)的形成。
(二)十二經脈
1.掌握十二經脈的名稱。
2.掌握十二經脈的走向規(guī)律和交接規(guī)律。
3.掌握十二經脈在頭面部、軀干部和四肢部的分布規(guī)律。
4.理解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、流注次序。
(三)奇經八脈
1.掌握奇經八脈的概念.
2.掌握奇經八脈的主要功能。
3.掌握督脈、任脈、沖脈、帶脈的大體循行和基本功能。
(四)經別.經筋.皮部.別絡
1.了解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概念。
2.了解十二經別和十五別絡的概念及功能。
(五)經絡的生理功能和應用
1.了解經絡的生理功能。
2.了解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。 六、體質
(一)體質的概念與構成要素
1.掌握體質的概念。
2.理解體質的特點。
3.了解體質的構成要素。
(二)體質的生理學基礎與形成因素
1.了解體質的生理學基礎。
2. 理解體質的形成因素: 先天因素(父母稟賦, 性別差異); 后天因素(年齡因 素,飲食因素,勞逸因素,情志因素,地理因素,疾病因素,針藥因素)。
(三)體質的分類
1.了解體質的分類方法。
2.掌握體質陰陽分類法:陰陽平和質、偏陰質、偏陽質的概念。
3.理解體質陰陽分類法:陰陽平和質、偏陰質、偏陽質的體質特征。
(四)體質學說的應用
了解體質學說的應用: 體質與養(yǎng)生、 體質與病因、 體質與病機、 體質與辨證論治。
七、病因
(一)概述
1.掌握病因的概念。
2.掌握辨證求因的概念。
3.了解中醫(yī)學探究病因的方法:問病求因,辨證求因。
4.了解病因學說的源流。
(二)外感病因
1.掌握六淫的概念。
2.掌握六淫致病的共同特點。
3.理解六氣的概念及六氣與六淫的關系。
4.掌握風邪的概念。
5.掌握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:風為陽邪,輕揚開泄,易襲陽位;風行善行而 數變;風性主動;風為百病之長。
6.掌握寒邪的概念。
7.掌握傷寒與中寒的概念。
8.掌握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:寒為陰邪,易傷陽氣;寒性凝滯主痛;寒性收 引。
9.掌握濕邪的概念。
10.掌握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:濕為陰邪,易傷陽氣,阻滯氣機;濕性重濁; 濕性黏滯;濕性趨下,易襲陰位。
11.掌握燥邪的概念。
12.掌握燥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:燥性干澀,易傷津液;燥易侵肺。
13.掌握火(熱)邪的概念。
14. 掌握火(熱)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: 火熱為陽邪, 其性炎上; 火熱易擾心神; 火熱易傷津耗氣;火熱易生風動血;火邪易致瘡癰。
15.掌握暑邪的概念。
16.理解傷暑與中暑的概念。
17.掌握暑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: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;暑性升散,易擾心神, 傷津耗氣;暑多挾濕。
18.掌握癘氣的概念。
19.掌握癘氣的性質和致病特點:傳熱性強,易于流行;發(fā)病急驟,病情危篤; 一氣一病,癥狀相似。
20. 理解影響癘氣產生和流行的因素: 氣候因素; 環(huán)境因素; 預防措施不當; 社 會因素。
(三)內傷病因
1.掌握七情的概念
2.掌握七情內傷的概念。
3.理解七情與七情內傷的關系。
4.了解七情與內臟精氣的關系
5.掌握七情內傷的致病特點;直接傷及內臟(首先影響心神,損傷相應之臟, 易傷心肝脾,易傷潛病之臟腑);影響臟腑氣機(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思則氣結, 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驚則氣亂);多發(fā)為情志病;影響病情變化。
6. 掌握飲食失宜的致病特點: 飲食不節(jié)(過饑, 過飽); 飲食不潔; 飲食偏嗜(寒 熱偏嗜,五味偏嗜,食類偏嗜,嗜酒成癖)。
7.掌握勞逸失度的致病特點:過勞(勞力過度,勞神過度,房勞過度);過逸。
(四)病理產物性病因
1.掌握痰飲的概念。
2.理解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的概念。
3.理解痰飲的形成。
4.掌握痰飲的致病特點:阻滯氣血運行;影響水液代謝;易于蒙蔽心神;致病 廣泛,變化多端。
5.掌握瘀血的基本概念。
6.理解瘀血的形成原因:血出致瘀;氣滯致瘀;因虛致瘀;血寒致瘀;血熱致 瘀;津虧致瘀;痰飲致瘀。
7.掌握瘀血的致病特點:易于阻滯氣機;影響血脈運行;影響新血生成;病位 固定,病證繁多。
8.了解結石的概念.形成及致病特點。
(五)其他病因
了解外傷、諸蟲、毒邪、藥邪、醫(yī)過和先天病因的致病概況。
八、病機
(一)概述
1.掌握病機的概念。
2.了解病機學說的發(fā)展概況。
3.了解中醫(yī)病機理論的主要特點:整體觀,辯證觀,恒動觀。
(二)發(fā)病
1.掌握發(fā)病的概念。
2.掌握發(fā)病的基本原理:正氣不足是疾病發(fā)生的內在因素;邪氣是發(fā)病的重要 條件。
3.掌握正氣的概念。
4.掌握正氣的作用:抗御外邪;祛除病邪;修復調節(jié);維持臟腑經絡功能的協(xié) 調。
5.掌握正氣在發(fā)病中的作用:正虛感邪而發(fā)病;正虛生邪而發(fā)病;正氣的強弱 決定發(fā)病的證候性質。
6.掌握邪氣的概念。
7.理解邪氣的作用:導致生理功能異常;造成臟腑形質損害;改變體質類型。
8.理解邪氣在發(fā)病中的作用:邪氣是疾病發(fā)生的原因;影響發(fā)病的性質.類型 和特點。
9.了解邪正相搏的勝負與發(fā)病:決定發(fā)病與否;決定證候類型。
10.了解影響發(fā)病的主要因素:環(huán)境與發(fā)病;體質與發(fā)病;精神狀態(tài)與發(fā)病。
11.了解發(fā)病的類型:感邪即發(fā);徐發(fā);繼發(fā);復發(fā)。
(三)基本病機
1.理解基本病機的概念。
2.掌握邪正盛衰的概念。
3.掌握虛、實病機各自的概念及病機特點。
4.了解虛、實病機各自的常見病證及臨床表現。
5.理解虛中夾實、實中夾虛各自的病機特點。
6.了解由實轉虛、因虛致實各自的病機特點: 。
7.掌握真實假虛、真虛假實各自的概念及病機特點。
8.了解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:正勝邪退;邪去正虛;邪盛正衰;邪正相持;正 虛邪戀。
9.掌握陰偏勝、陽偏勝各自的概念及病機特點。
10.了解陰偏勝、陽偏勝的形成原因。
11.理解陰偏勝、陽偏勝的病證特點及常見臨床表現。
12.掌握陰偏衰、陽偏衰各自的概念及病機特點。
13.了解陰偏衰、陽偏衰的形成原因。
14.理解陰偏衰、陽偏衰的病證特點及常見臨床表現。
15.理解陰陽互損的病機特點。
16.掌握陰盛格陽、陽盛格陰各自的概念及病機特點。
17.了解陰陽轉化、陰陽亡失的病機。
18.了解精的失常:精虛;精的輸泄失常(失精.精瘀)。
19.掌握氣滯、氣逆、氣陷的概念及常見臟腑病機。
20.了解氣閉、氣脫的病機特點。
21.理解血虛、血運失常(血寒、血熱、血瘀、出血)的病機。
22.了解津液不足、津液輸布排泄障礙的病機。
23.了解內生“五邪”病機。
24.了解精氣血關系失調的病機。
25.了解津液與氣血關系失調的病機。
26.了解疾病傳變的形式:病位傳變;病性傳變。
27. 了解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: 環(huán)境因素; 生活因素; 體質因素; 病邪因素; 診 治因素。
九、養(yǎng)生與防治原則
(一)養(yǎng)生
1.掌握養(yǎng)生.天年.衰老的概念。
2.了解衰老發(fā)生和發(fā)展的機制。
3.理解養(yǎng)生的基本原則:順應自然;形神共養(yǎng);保精護腎;調養(yǎng)脾胃。
(二)治未病
1.理解治未病的主要內容:未病先防,既病防變,愈后防復。
2.掌握未病先防的概念及其主要措施。
3.掌握既病防變的概念及其主要措施。
4.掌握愈后防復的概念。
(三)治則
1.掌握治則、治法的概念。
2.了解治則與治法的關系。
3.掌握治病求本的概念。
4.掌握正治與反治各自的概念、適應證及主要內容。
5.掌握急則治標、緩則治本及標本兼治各自的概念及其適應證。
6.掌握扶正與祛邪各自的概念及其適應證。
7.掌握扶正與祛邪的運用原則:攻補應用合理;辨清先后主次;扶正不留邪, 祛邪不傷正。
8.掌握扶正、祛邪、扶正兼祛邪.祛邪兼扶正.先扶正后祛邪和先祛邪后扶正 治則。
9.掌握調整陰陽之損其有余治則: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。
10. 掌握調整陰陽之補其不足治則: 陰陽互制之調補陰陽, 陰陽互濟之調補陰陽。
11.理解陰陽雙補和回陽救陰治則。
12.理解調和臟腑之順應臟腑生理特性.調和臟腑陰陽氣血治則。
13.掌握根據五行相生規(guī)律確立的治則和常見治法。
14.掌握根據五行相克規(guī)律確立的治則和常見治法。
15.了解調理精氣血津液及其關系治則。
16.掌握因時制宜、因地制宜、因人制宜治則。
延伸閱讀
- 山東省2024 年普通高等教育??粕究普猩荚?計算機(公共課)考試要求
- 山東省2024 年普通高等教育??粕究普猩荚囉⒄Z(公共課)考試要求
- 山東專升本考試大綱在哪里公布
- 2023年山東石油化工學院專升本考試大綱匯總
- 2023年山東石油化工學院專升本操作系統(tǒng)考試大綱
- 2023年山東石油化工學院專升本C語言程序設計考試大綱

專升本微信公眾號

掃碼添加
專升本備考資料免費領取
去領取